中华"牌卷烟系烤烟型高档名优精品,被誉为"国烟",是我国卷烟品牌的杰出代表。中华牌卷烟色金黄,清香纯净,曾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中华牌卷烟已逐步形成了18mg、15mg、11mg不同焦油量以及多种规格包装的系列产品。 1中华香烟简介 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尽早戒烟有益健康 今天作为唯一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的中华烟,其间倾注了几代上海烟草人的心血和奉献,为此,原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深情地为中华烟五十年纪念活动题词:“五十年发展之路,半世纪中华情缘”表达了上海烟草职工的共同心声。当年参与中华烟开发和生产管理的老一辈烟草人回忆起创品牌的难忘历程无不心潮澎湃、关爱倍至。这里我们特将《上海烟业报》陆续刊发的部分文章摘录汇总,以飨读者。让我们更全面了解“中华”,热爱“中华”,进一步精心培育“中华”,为上海烟草再创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五十多年来,“中华”牌卷烟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并赋予新的技术含量,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华”牌卷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品质、声誉和魅力征服了消费者,赢得了中国第一品牌,并享誉世界烟草行业,作为唯一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的中华烟,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了几代上烟人的汗水和智慧。 “中华”牌一直是中国高档烟消费市场的第一品牌,成为了社会精英展示身份、体现价值的重要附属品。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中华不断树立着谦逊但不失尊贵的风范,赢得了高端消费人群的普遍推崇,成为了中国高档烟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2中华香烟价格 “中华”牌卷烟之所以享誉神州,是因为曾作为“国烟”被周总理在国宴上招待来自五大洲的贵宾。尤其是从50年代到80年代年期间,“中华”牌卷烟一直作为特供烟,主要供应对象是驻外使领馆和来华外宾,当时产量一直偏低,无法在市场上销售,这就使“中华”牌卷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文革期间,“中华”烟的产量甚至低于50年代,商业部按照“照顾特需、照顾边远、兼顾一般”的原则对全国进行分配。上海卷烟厂开始生产滤嘴“中华”烟后,第一次样品烟是由市烟糖公司派专人送到中央。1984年上海烟草公司成立时,“中华”还是作为特供烟,消费者仍不能在市场上买到。1988年全国13种名烟放开价格上市供应,“中华”烟终于和消费者见面了。上市第一天,1条“中华”烟从40元涨到 65元,上市不久就被抢购一空。为保证“中华”烟的市场供应,使消费者能真正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于是在上市的第二天,价格定在72元/条,市场开始平静。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自豪地说,13种名烟价格放开后,有的国烟价格已超过名牌洋烟万宝路、健牌,其中“中华”牌卷烟价格是最高的。 从1965至1967年,“中华”牌卷烟就出口香港市场。1985年,上海烟草进出口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出口820件“中华”牌等沪产卷烟,创汇11万美元,以后逐年上升,1992年出口295520件,创汇3991万美元,出口地区扩大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同时也为上海卷烟厂引进国际先进卷烟设备提供了充足的外汇储备。 3中华香烟真假鉴别 1、一看条包。正品名优卷烟的条包透明纸平整,搭口用烙铁烫合,平整光洁;条包封口用机械点粘。假货条包常用残次旧晶包装,不平整光洁;搭口和封口多用胶水粘合;条包包装松散,手感软硬不均。 2、二看烟盒。名烟小包烟盒用透明纸包装,拉线的拉带头呈小台状,粘合结实平整。假烟透明纸不平整,松散,拉线头一般是平头状,多数无带头;拉带和透明纸不粘合;拉开后烟盒透明纸参差不齐。 3、三看商标。名烟的条包和小包商标一致,图案、字迹清晰;假烟图案印刷粗糙,色泽不一,字迹不清,有些字母不全,汉语拼音, 英文有错漏现象。 4、四看口花。名烟的口花一般印有与条、盒相同的生产厂名,宽窄一致。结合处是两细条 结合,易开而不破,假烟的口花与条、盒上的生产厂名不一致,宽窄不一样,口花封口用胶水或浆糊粘好,不易打开。 5、五看针眼。针眼是香烟机械包装所留·下的,横包装盒底部两侧折角处的两条划破口,竖包在揭开封口后一侧的划破口,为针眼。但假货手工包装,无针眼,剪刀痕迹明显。 6、六看烟支。名牌滤嘴切口整齐,无毛茬,烟支卷制粗细均匀,软硬适中,钢印,机号,月份字迹清晰,位置上下整齐烟支表面干净,搭口处无烟末;假烟则相反。 7、七看接嘴。名烟烟支接嘴处饱满,不漏气,假烟一般无滤嘴内补纸,接嘴处较松,易 漏气。 8、八看烟丝。名烟的烟丝梗少,并经过膨胀处理,烟丝油润有光泽。假烟烟丝有不少烟梗,甚至在烟 丝中有混合物烟丝无光泽,呈青褐色。 4中华烟标图案 有收藏烟标嗜好的人都知道早期的“中华”烟标和现在的烟标主图案内容大致相同,却又有质的区别。早期的“中华”烟标中,华表和天安门城楼图案均为徒手画成,因此与实物有较大差异,并略显矮胖,而烟标自然也是显得有些粗糙,为此,当时烟厂于1966年8月4日派专人赶赴北京在天安门城楼处用当时十分笨重的照相机拍下了实物,以照片上的实物作为设计的参照蓝本。 关于“中华”烟标的几次重大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华”烟标上的印金商标改为烫金商标,这一烟标的变化无疑利用了图案的烫金效果,令整个烟标焕然一新,使“中华”的品牌形象骤然提升。 第二,就是在1994年时,烫金印刷改为较为先进的凹版印刷,而烟标的材质也由白卡纸改为裱铝纸。原来的烫金印刷工艺复杂,均为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显然不符合产量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改为凹版印刷之后,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印刷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在当时来讲,这一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以上两次烟标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烟草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烟厂于1998年在原有花式烟品种单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多种花样品种,包括一些“中华”大礼盒、各种抽屉式包装等近10个品种,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推动了“中华”牌卷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硬中华出厂价187.2元/条,批发价370元/条,零售价450元/条(出零差价262.8元/条), 软中华出厂价241.02元/条,批发价530元/条,零售价700元/条(出零差价458.98元/条)。 5中华香烟种类 中华全开式13mg 中华(硬13mg) 中华(软13mg) 中华抽屉式5支13mg 中华5000 13mg 中华硬盒12支装 10mg 中华硬盒5支装 10mg 中华(专供出口) 13mg 6中华香烟诞生 解放前,卷烟市场份额大部分被颐中(英美)占领,高级卷烟就是“白锡包”。新中国诞生后,生产自己最好的卷烟品牌这件事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海作为卷烟工业的发祥地,自然要担当起这一责任。 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接受了国民政府的中华烟草公司。根据上级要求,我们承担了生产“最好卷烟品牌”的任务。1950年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接受了“中华牌”卷烟的研制。当时接受任务是以中华公司厂务科王承翰科长为主,朱尊权(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原郑州烟草研究所所长)和丁瑞康承担叶组配方等具体工作,共同研究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标准等。曹达(原中华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和搞工艺的同志精心研究设计卷烟配方,并做了一个无牌的样烟。做样烟时,为了安全起见,搞工艺的同志连着两天两夜都在厂里,由大东南烟厂的老板张春申提供美国烟叶AAB。样烟做成后,由当时的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同志专程送北京,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评吸。中央领导评吸后,对这个样烟评价很好。于是,我们就策划要给这个最好的烟起一个最好的名字。因为当时的公司名称是中华烟草公司,故这个品牌也顺乎其名,特为之“中华”。 有了“中华”这个好名字后,我们就在解放日报上登报征集商标图案,并委托华商广告公司的丁浩负责代理。记得当时只花了100元钱(人民币)。广告刊出后,投稿人很多,其中华东美协秘书长画的一个商标最好,那时的商标正面是天安门城楼,深红全底加上五颗金色五角星,两旁两个大华表,下面用金水桥相连结,上部中间印有“中华牌卷烟”五个大字,背面是一个有底座的大华表,中间印有“中华牌卷烟”。 “中华”牌上市后一炮打响,从而使“白锡包”不再名列第一,而中华牌卷烟从此名居首位。 6中华香烟原料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上海就是依靠中央下达的烟叶调拨计划生产卷烟,上海对调拨计划的完成情况,经常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采购部、商业部、轻工业部等等。一遇到灾害缺货年份,计划完成不好,我们上海的报告一份接一份向有关部去汇报,要求督促、支持,尤其是上等烟叶做中华的原料计划,请示汇报更多、更勤。在主管部门感到为难时,也不得不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因为一旦影响中华牌香烟的计划完成,牵涉到特需、礼品烟的供应就成大事了。国务院的办法就是开出介绍信,凭国务院介绍信去产区督促调运,产区因有国务院的介绍信也不得不作最大努力抓集中,抓复烤,抓调运,尽一切力量尽可能去完成调上海的计划。 从上等烟叶中去挑选中华原料比例不大,当年一般仅10%左右,需要提供的数量很大。记得1980年烟叶减产,上等烟紧张,山东临沂地区有7包上等烟调到开封烟厂,省公司知道后,责成必须追回,调给上海,否则停止对开封一切调运,开封烟厂只得把7包烟叶用零担运往上海,说明了对上海调拨上等烟保证中华烟生产的严肃性。 生产“中华”烟最大的问题是原料,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后用国产烟叶替代,质量不够上乘。1954 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烟厂,就“中华”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使用了许昌、山东、福建、贵州等烟叶(从一、二级烟叶中选拔)。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央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以确保“中华”烟的生产量。同时规定,“中华” 烟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调整配方结构须得到批准。 由于“中华”烟原料数量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产量一般在几千箱,不超过一万箱(根据原料数量而定)。大跃进年代,原料更是匮乏,国产陈烟叶供不应求,于是采用了人工发酵烟叶工艺技术,同时,开始人工挑叶(解把挑叶)。“文化大革命”前,烟叶由中央统一调拨,“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应发生困难,“中华” 烟每年生产一些,但数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少量使用一些进口烟叶(美国、泰国、津巴布韦等),但须每年向中央申请外汇额度。 在制丝工艺上,“中华”烟叶原料不在真空回潮机上加湿还潮,而打开烟包后在蒸叶车上加湿还潮,提高烟叶的还软性;在抽梗机上人工抽去烟梗后,烟梗降级使用于其他卷烟产品(在“中华”烟中不使用烟梗)。在卷烟工艺上,指定专用卷烟机,卷烟车速减慢(600~700支/ 分),卷烟纸采用杭州华丰造纸厂生产的全麻卷烟纸,同时指定生产企业必须使用浙江剑桥麻。在包装工艺上,原先全部采用手工包装,后采用联合包装机包装卷烟,特殊规格仍采用手工包装(扁盒、听装等)。在当时设备、工艺等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靠“质量第一”的思想,道道工序严格把关,“中华”烟无论是内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